首页   |   总裁信箱   |   供应商专区
news
新 闻 资 讯
首页  >  新闻资讯  >  企业动态

新闻资讯  NEWS

利客來人的经商智慧

  新中国成立发展的60年,也是利客來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从弱到强,崛起发展的60年。利客來人在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。

  近期,《青岛财经日报》、《半岛都市报》、《都市便民报》、《商周刊》、《青岛电视台》等岛城主流新闻媒体对董事长李云敬进行了专访,纷纷报道利客來在改革开放、科学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,讲述利客來人孜孜以求、追求卓越的发展故事。《利客來时代》从中节选部分片段,以飨读者。

  李沧区占地面积98万平方公里,相当于市南、市北、四方三区面积的总和,城市人口只有35万,略显几分空旷。作为青岛四大商圈之一,李村聚拢的人气却丝毫不亚于台东,恐怕这可以追溯至李村大集的历史悠久,从明朝后期就声名远扬,也得益于强大的商业辐射能力,除了李沧区,他还吸纳着崂山区、城阳区的大量购买力。经过多年发展,李村商圈逐渐形成利客來、维客、北方国贸三足鼎立局面,清一色本土商业。面对外资的咄咄逼人,青岛本土商业一度呈现失守之势,而李村的生龙活虎,着实让人啧啧称叹。其中道理恐怕与李村偏于一隅,外资登陆后一时无暇北顾有关,同时也与李村得天独厚的商业传统和基础不无关系。利客來集团董事长李云敬作为李村商圈三大巨头的掌门之一,自然引来外界的许多好奇和关注。

  前生今世

  利客來的前身是崂山县李村镇供销社,利客來的发展历程自然要从供销社说起。据李云敬回忆,供销社的生意好做,因为当时物资匮乏,全凭供给。每个月工资34.5元,每天工作8小时,完全没有压力。 改革开放之后,由于“转弯”不好,供销社纷纷垮台,已经名存实亡了。主要是体制的问题,没有跟上时代步伐。1990年,李村供销社改造成为崂山商贸大厦,而当时大部分供销社还在改与不改,包与不包的犹疑中徘徊。 引入外来资本之后,对青岛商业触动是很大的。最早进入青岛的是华联,自动扶梯便让人耳目一新。本土商业纷纷感到原有场地太小,到外地参观考察,也感受到强烈的冲击。回想那个年代,往往是谁抓住了机遇,谁就走到了今天。那时候,崂山商贸大厦的年营业额5000万元,利润100万元,也一度让李云敬颇为欣喜。 面对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,1998年李云敬大胆决定负债4000万元筹建利客來商贸中心,而当时崂山商贸大厦的总资产仅仅500万元。这个决定在党委会上引来一片反对声,面对考验,李云敬力排众议,认为利客來的未来在此一举。为了获得贷款,李云敬甚至把自己的房子拿出来抵押给银行。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,种种举动打动了银行,终于顺利获得贷款。可是天不遂愿,利客來商贸中心第一年的经营并不顺利,当年亏损300万元。对此,李云敬仍心有余悸,这样算来,利客來商贸中心三年之内就会面临关门的窘境。 恰巧此时,一家青岛有名的外资商场找上门来,表示要租赁崂山商贸中心,而李云敬本人心不甘情不愿……相谈之下,外方代表的经营理念并无新意,个人能力也似乎没有过人之处。李云敬茅塞顿开:本土商业的最大软肋还是受制于体制,很多事情一把手也没有决定权;外资的另一个优势是手里有钱,但钱是可以创造的。当时外资提出一个条件,三十五岁以上的员工不予接收,因为这个理由,李云敬回绝了对方。李云敬说,自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,但是不能让员工骂一辈子。 李云敬决定从体制下手,在他看来,唯有改制,利客來才有希望,才有发展。打破一切条条框框,特殊时期采用特殊政策。一位员工,当年就是为了企业出资60万元,由普通员工火线提干,成了经理。利客來的发展也正是从1999年开始,至今十个年头,而快速发展从2003年开始,算来才6年时间。 回头来看,李云敬总结:早期,中国的企业家大半没有太高学历,因为那个年代,也因为没有太多的文化教育,他们凭的是一种对事业的韧劲。大家摸着石头过河,所谓战略那都是强大之后才有的东西,之前只为生存。很多企业家的早期,也不乏投机的现象,非常规发展。口渴才见水甜,这一代人久被压抑,激情才愈显高涨。 谈到这个时代,李云敬感叹,竞争越来越激烈,机会也越来越少了,创业环境其实大不如前。随着商业门槛逐步提高,市场越来越成为大公司的天下,小公司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,李云敬形象比喻为“一只大老虎吓退一群小狗”。

  经营哲学

  让李云敬颇为自豪的一点是,多年以来,利客來的领导班子十分团结,没发生过跳槽的事件。还让李云敬欣慰的一点是,前些年利客來的分房计划也解决了大部分职工的后顾之忧。利客來的收入结构是:普通营业员每月1500元,中层三、四千元左右,李云敬本人每月5000元。利客來普通营业员的收入在业内也是十分具有竞争力的,李云敬的收入水平却与青岛各大商场的当家人动辄二、三十万、上百万的年薪没法相提并论。 以上种种,与李云敬提出的“利客來把员工当成上帝”的理念不无关系。顾客是上帝,这句话已是让人耳朵起茧的老生常谈,在李云敬看来,只是商业的基本要求,企业真正赚钱要靠员工,所以员工才是真正的“上帝”。李云敬从商,坚持的原则之一便是,赚钱不忘员工,领导的收入可以少一点,但是不怕员工多开钱。 从2003年以来,六年间,利客來以平均每年四家店的速度扩张,目前商场总数达到了二十四家,青岛的16个重点乡镇无一遗漏。今年,计划投资三亿元,再开七、八家新店。考虑到管理、配送等因素,利客來的所有商场都集中在一小时经济圈之内。利客來的指导思想是:做好区域,向外伸展,把点铺密。 当年李云敬渴望从农村走向城市,如今李云敬主动从城市进入农村。从北宅到了李村,李云敬发现一个事实,同样的店铺,同样的经营,北宅的营业额是2万元,李村的营业额是10万元,还是城市的钱好赚。 再次回归农村,李云敬津津乐道毛泽东思想对自己的启发。没有根据地,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今天。没有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燎原,没有延安的巧妙周旋,就没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厚积薄发。一切的一切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于毛主席“农村包围城市”的战略思想。 从农村到城市,是为了发展,从城市到农村,是为了更大的发展。在外来资本蜂拥而入李村商圈之前,利客來要提前做好区域布局,只有占据主动才能赢得话语权和定价权。中国商战的常态就是比拼价格,众商家普遍具备“战斗到死”的精神,正面交锋,短兵相接之后,谁的后方更坚实,更牢固,谁的命就会更长。 仔细观察李村商圈,可以发现三位商业巨头,多少有同质化现象,尽管大家也一直在努力寻求着某种差异。发展的每个阶段,往往一家先动,随后另外两家也闻风而动。大家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扩容,先后升级改造商场内部设施、购物环境,也一起谋求着异地连锁扩张。 谈到李村激烈的商业竞争和独特的共存现象,李云敬经过多年发展,利客來的综合实力由原来的最为弱小,差距较大,到现在取得优势,占据了主动。李云敬调侃说:“我没有太高的文化头衔,但是我完全有信心和能力带领利客來人不辱使命,走向成功!经商不看花架子,智慧来自我们企业自身。商业就是滚雪球,一点点积累,没有那么高深。小青板能换个大鲅鱼,才是真正会做生意的人。”

contact
青岛利客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
地址:青岛市李沧区京口路58号
电话:0532-87628008
传真:0532-87621000
Copyright © 2015 QingDao LiKeLai Co.,Ltd. All rights reserved.鲁ICP备05012712号-4 技术支持:青岛新视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